刁克利教授《作者》新书首发式暨“文学与作者”座谈会成功举办
刁克利教授《作者》新书首发式暨
“文学与作者”座谈会成功举办
日期: 2019-04-26
2019年4月13日下午,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主办的“文学与作者”座谈会暨《作者》新书首发式在北京外研书店成功举办。《作者》一书的作者刁克利教授作为主讲人,外国语学院院长郭英剑教授和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院长张剑教授作为特邀嘉宾一起出席了本次活动。
“外国文学研究核心话题系列丛书”总主编张剑教授在致辞中指出,外国文学研究在我国经历了从作品译介、文学史研究、作家作品研究到文学理论研究的过程,强调了文学理论对于当下外国文学研究的重要性。《作者》一书为“外国文学研究核心话题系列丛书”(以下简称“丛书”)的首部著作。“丛书”对文学研究的核心话题进行了梳理与探究,是国内外国文学研究学者进行理论创新与超越的一次集体尝试。
刁克利教授的主题讲座以“文学与作者:作者理论的基本问题与研究方向”为题,介绍了《作者》一书的四个方向:
·改变已有文学研究的观念和架构;
·整合作者研究的资源;
·提出重建作者的架构;
·弥合理论研究和文学创作的分离。
刁克利教授主讲“文学与作者”
刁教授首先指出,当代作者研究面临两种困境:一是作者研究的缺失;二是作者研究的误用与滥用。作者研究常被与作品研究混为一谈,而实际上,作者研究是对人的研究,作品研究是对文本的分析。二者并非相互对立,而可以相得益彰。阐释的自由不需要以作者的死亡为代价,作者的重生也并不意味着文本的封闭。重建作者,第一步是要改变我们的文学观念。
其后,刁教授梳理了历史上不同文论家、文学理论流派、时间段的作者理论研究资源,提出了“文学中与文本外的作者”、“作者期待”、“作者与读者的融合”、“作者生态研究”等新的概念。在此基础上,为重建作者指明了方向:一方面要反思作者与文本、与世界、与读者、与人、与文学理论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要积极拓展作者研究的边界,促进作者研究与不同学科的融合,探索作者生态的各个环节,进而为新时代作者培养提供更多可能。最后,刁教授指出对于作者之死,我们尚未作出同等有力的回应,对于作者危机的解决,还有待大家共同努力。
接下来的座谈环节中,郭英剑教授首先从“作者”一词的多重含义出发,介绍了《作者》一书和作者刁克利教授,对当下广义上的作者即写作者的状态进行了解读。郭教授认为,这是个“人人为作者”的时代,同时也是个经典难现的时代。网络与媒体在方便人们表达的同时,也在消耗着人们的耐心。他呼吁“好书太多,人生太短,要读经典”。张剑教授从人们对作者认知的转变说起,解释作者“死亡”的背后离不开理论演变过程中对个体能动性的怀疑,但并不能因此而否认作者的主观能动性。
三位专家座谈
在提问环节,线上、线下的读者就网络时代的大众写作现象、如何看待作者的立场与作品、作者研究如何与身份研究结合、作者与时代的关系、作者与译者的主体性等问题与三位教授进行了深入的交流。既涉及作者研究的经典问题,又联系作者研究的现实。讨论氛围十分热烈。
读者提问
刁克利教授在《作者》一书的“前言”中提到:“这(作者研究)是一条漫长的路,需要同行者的不断加入。这是一个敞开的话题,欢迎任何与作者有关的讨论,无论故知新解,抑或新知高论。”
现场合影
撰稿:张紫琦
编辑:李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