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

“日本学名师讲坛”之“近代日本的历史与思想”学术报告会成功举办

日期: 2019-12-17


12月13日下午4点到6点,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日本人文社会研究中心在明德法学楼102教室举办“日本学名师讲坛”之“近代日本的历史与思想”学术报告会。日本大阪大学特聘教授米原谦、日本国士馆大学副教授织田健志分别作了题为“福泽谕吉的‘西洋文明’论”和“明治初期society概念的受容——以福泽谕吉和福地源一郎为中心”的学术讲座。本次报告会由日语系副教授钱昕怡主持,日语系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其他兄弟院校的师生纷纷到场聆听。

米原谦老师是著名的日本政治思想史研究学者,前大阪大学大学院国际公共政策研究科教授,2016-2018年曾任中国人民大学讲座教授。本次报告中,米原老师首先从福泽谕吉的生平简介切入,在为大家提供认识人物的框架之后,以福泽早期的代表作《文明论概略》(1875年出版)为中心介绍了其对“西洋文明”的基本看法,即“文明”并无止境,是相对“野蛮”、“半开化”而言的更高的社会发展状态,西方也处在文明化的进程之中,而文明的本质在于多元主义(“多事争论”)。米原老师指出,由于福泽立论的出发点在于推进近代日本的文明化进程,从而实现国家的独立,因此福泽的思想在19世纪80年代自由民权运动后期开始发生转变。



织田健志老师是日本国士馆大学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近代日本政治思想。织田老师的演讲围绕明治初期society概念在日本的受容展开,以明治时期活跃于媒体的两大评论家福泽谕吉和福地源一郎为中心,从他们的翻译比较两人对society概念的问题意识及对应策略的异同。首先,织田老师介绍了英文单词society的本义,指出society是指西方传统的人与人之间的横向联系,而中国、日本等国家的基本单位是家族,其主要由纵向联系构成。正是由于缺乏实际基础,从江户时代末期到明治时代初期,society概念的翻译都是一个问题。其中一种有代表性的对策,便是用表示熟人之间关系的“交际”一词来翻译原本更侧重陌生人之间关系的society概念。福泽谕吉和福地源一郎则采用了不同的做法。福泽谕吉在“交际”一词的意思基础上,加入与“他人”(“他者”)打交道等意思因素,将“人间交际”作为society的译词,并在面向普通大众的畅销读物《劝学篇》中大量使用。这一译词也承载了福泽谕吉对在日本形成“society”和实现文明化的追求。而福地源一郎在面向知识分子的报纸中首次采用之前也被用来翻译association的“社会”一词来翻译society,注重的是“society”跟政治公共领域的关系。因此,虽然福泽谕吉和福地源一郎都抱有如何在日本形成“society”的问题意识,但两人倾诉的对象不同,采取的策略不同。



报告结束后,在场师生与两位老师就口语体资料的收集、福泽谕吉思想中的矛盾点、“社会”取代“人间交际”成为society的固定翻译的原因等进行互动提问,进一步加深了对主题的理解。

整场报告会历时近两个小时,米原谦老师和织田健志老师分别选取了近代日本思想中的不同研究视角和研究对象进行学术分享,伴以热情洋溢的演讲风格、翔实的出典资料,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给在场师生提供了有关思想认识、研究方法等多方面的宝贵学术启示。

最后,钱昕怡老师受科研处委托,代表学校为米原谦教授颁发了“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学术大师讲堂特约嘉宾”证书。学术报告会在师生的热烈掌声中圆满结束。




 撰稿:蒋超仪

 摄影:日语系

编辑:周静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