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

英语学术研究与写作工作坊第五讲

日期: 2019-04-13


4月10日16时,“英语学术研究与写作”工作坊第五讲在求是楼0223教室举行。主讲人周铭老师基于自身研究经验,为在场的同学们分享了文学类论文写作与创新的三大内在要素,让大家更加明确了文学研究选题的基本思路。

讲座伊始,周老师谈到进行文学研究有必要在心中形成对文学作品的预设规范,能够对反常的文学文本具有敏感度,只有这样才能为分析文本提供可能。

接着,周老师介绍了本次讲座主要探讨的内容,即易被发表的文学论文的三大要素:历史坐标、身份建构和“存疑的文学性”。周老师指出,优秀的文学学术论文应具有深刻性、厚重性和定义审美性等特征,这就要求文学评论者在面对文学文本时应抛弃借助现成的文学理论去“套用”解读的思维,而需要确立该文本的历史坐标、政治诉求和美学独特性。接下来,周老师分别详细地对历史坐标、身份建构和文学性问题进行了展开讲解,最后又分享了几点有关论文发表的技术细节。

一、明确历史坐标,找准作品定位

在这一部分,周老师首先从文学的定位谈起,指出现在少数同学的文学研究倾向于机械套用理论分析文本,到最后只是再次证明了理论的正确性,毫无新意可言。通过分别列出正反两面的例证,周老师表示,任何一个理论只能是论文的起点,不能是论文的终点,只有将历史、文化、社会、地理等因素也考虑在内,才能避免文学作品沦为理论的注脚,从而产生优秀深刻而独树一帜的文学评论。因此,在进行文学学术写作时,要结合作品产生的年代明确作品的历史坐标,即厘清文学文本得以生产的思想文化语境,探讨它在何种意义上被动反映和主动介入了当时的思想生产,另外再以某一理论作为起点来进行文本分析的升华,努力做到既不脱离历史,又保留自己的解读立场。

二、把握身份诉求,揭示建构关系

接下来,周老师重点提到了把握文学作品中的身份诉求问题,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首先,周老师提到,不存在“无病呻吟”的文学作品,经典作品犹是。文学评论者要做的就是揭示“病”在哪里,以及作者是如何“呻吟”的,即作者是通过何种方式对何种话题进行诉求表达的。换言之,话题以及角色的产生是与特定环境密切相关的,并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逃避主义”。

其次,周老师提到了文学论文写作中值得特别关注的两大主题——身份和关系。所谓“身份”,包括个体、群体、种族和国家;所谓“关系”,即权力关系和伦理关系。每个人自出生以后都处在一个网状结构中,文学评论者就要揭示出身份的复杂建构,要综合考量个体的所有行为,并揭示其在多向度中如何发展出自己的行为逻辑,展现身份、关系和社会思想语境的复杂性。

最后,周老师又通过几篇优秀论文的例证加以说明,在看似“艺术”或“消遣”的“纯文学”中发现隐秘的身份建构诉求,而非局限于纯文学的解读,唯此才能使文章吸引读者。

三、理性看待“文学性”,综合评判各要素

在分析文学作品时,不可避免地要提到文学性的概念。周老师又围绕文学性问题展开了深入的探讨。通过列举具体研究的例子,说明“文学”文本和“文化”文本是密不可分的,确定历史坐标和政治诉求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深化理解文学文本得以产生的文化动力,以及文学文本中的主旨、细节、隐喻、修辞。同时,要达到“审美独特性”,就要把握文学作品的历史内涵、文学史传统以及作品自身的修辞和表现形式。

四、留心技术细节,投稿有的放矢

最后,周老师就文学论文写作与投稿的技巧和细节问题为大家做了几点提醒。其一,论文选题要有趣味性,能够夺人眼球,同时观点要有深刻性;其二,要有大视野、小切入点,同时要超越通史的模糊视野,对特定话题的发展脉络进行深挖;其三,要有坚持,不要跟风,切忌制造“快餐”论文;其四,要长期关注一些期刊,把握其内在脉搏,了解刊物自身的定位、要求和偏好;其五,论文题目中不要出现“浅谈”、“刍议”之类的谦辞,要采用辩论式的文风,犀利而不自大。

至此,周铭老师的讲座圆满结束。感谢周老师结构清晰、例证生动详实的讲座,让各位英美文学方向的同学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收获了对文学研究与写作的正确认识与把握,明确了文学批评的着手方向,为今后的文学学术写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信各位语言学方向的同学一定非常期待有关语言学类论文写作的方法分享,那就一定不能错过由姜艳老师主讲的下一期“英语学术研究与写作”工作坊。4月17日16时,求是楼0223教室,等你来哦!


撰稿:吕伏

编辑:王庚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