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

“明德致远”系列学术讲座第三讲罗选民教授学术讲座在人大外院成功举办

日期: 2020-11-09


    2020年11月2日15:30-17:00,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全新学术品牌活动“明德致远(Virtue·Vision)系列学术讲座”第三讲成功举办。罗选民教授通过线上平台为我院师生作了题为“诗人翻译家庞德的烦恼:一种汉英文化的透视”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外国语学院MTI教育中心主任朱源教授主持。



罗选民教授现任广西大学君武学者讲席教授、外国语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主要社会兼职有: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会长,第六届、第七届鲁迅文学奖评委,第二、三、四届中国出版政府奖评委;澳大利亚国家科学研究基金委员会(ARC)人文艺术部外籍委员、(香港政府)大学教育基金委员会(UGC)人文艺术学部委员;英文期刊Asia Pacific Translation and Intercultural Studies主编。


微信图片_20201109124332.png


本场讲座由文化自觉、话语修辞与文化自觉、庞德的诗歌创作与翻译以及结语四个部分构成,围绕中国学者文化自觉的阙如以及文化中心主义表征层层展开。在讲座过程中罗教授旁征博引,通过社会学、跨文化交际等角度对“文化自觉”进行了清晰而明确的阐释,同时援引利玛窦对中国的客观描写以及萨义德东方学中的相关概念,指出文化自觉的问题是中华文化走出去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罗教授提出,话语是我们构建国家形象的重要途径,而修辞是话语构建的有效手段,通过分析目前学术话语中的文化不自觉现象,指明了高度的文化自觉才能在英汉文化语境中塑造正面的中国学者形象,促进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

罗教授通过解读一些学者对庞德《在地铁站的出口》一诗的分析,指出大多数分析具有民族中心主义倾向,而具有这种倾向性的评析并不能走出国门为国外学界接受。通过分析部分学者对庞德《长干行》《论语》翻译的赏析,罗教授指出,在文化中心主义潜意识支配下的文学评论及研究是不能让人接受、信服的。最后,罗教授总结了学者应如何在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上摆正位置。他认为,唯有具备了文化自觉,我们才能正确评价国内外经典创作与翻译;唯有加强文化自觉,谙熟中西文化,提高翻译质量,中国文化和学术才能真正屹立于世界学术之林。

在提问环节,老师同学们就“文化阻抗”“译者的文化自觉和跨文化意识”“诗歌格律的翻译”等问题与罗选民教授展开了热烈讨论,罗教授耐心细致地解答了相关问题,并鼓励老师同学们在日常学习与研究中多做探索,树立文化自觉性。讲座吸引了近300名师生在线参与,并获得广泛好评。至此,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术品牌活动“明德致远系列学术讲座”第三讲圆满结束。


撰稿 徐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