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语系成功举办冯寿农教授讲座
日期: 2019-06-03
2019年5月31日下午16:00-17:30和晚上19:00-20:30,冯寿农教授在明德国际楼0308教室为法语系师生开展了两场讲座。冯寿农教授原任厦门大学外文学院副院长、法语系二级教授、人文学院文艺学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人民大学中法学院(苏州校区)法语教研中心主任、特聘教授。他从事法语教学40多年, 潜心于法国文学批评、文学理论研究和跨文化研究,迄今出版了20多部专著、译著和词典,发表了70多篇论文,主持完成10多项国家级、省部级课题。冯教授以生动风趣的语言和丰富渊博的学识为现场师生们带来了两场学术盛宴,两场讲座由法语系刘海清副教授主持,30多位本科生和硕士生参加。
第一场讲座题为“法国人的社会文化特征”,冯教授通过大量例证阐述了法国人颇具矛盾性的个性特点和社会意识,例如法国人往往既要国家权威体制,却不喜欢政府,既想因循守旧,又想造反革新,他们期盼强有力的国家权力机构,却又崇尚个人自由,不愿受制于人,喜欢阅读和思考。第二场讲座题为“语言学转向给文学批评带来的变革”,冯教授首先强调文学研究者必须有语言学功底,然后他梳理了20世纪语言学发展史对文学批评的深刻影响。他指出,语言学模式被广泛应用于文学、哲学、人类学、心理学、艺术美学等学科领域,索绪尔的语言学革命和海德格尔哲学的语言学转向使文学批评家们意识到语言才是文学的本质。现代语言学推动文学批评从外部批评转向内部批评,并为之提供了新思维、新方法,于60年代掀起了结构主义批评热潮,此后的文本理论、功能分析方法、叙事分析方法和主题批评都有很大的突破。紧随其后的后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批评继续沿着语言学的思路,进一步革新了文本理论,试图冲出文本自足的束缚,重视文学文本的互文性、游戏性、多义性和歧义性,并与文学、艺术、历史学、社会学、政治学等领域的后现代主义思潮形成互动和合流。20世纪西方语言学为人文社科的发展带来了巨大贡献,它仍然是新世纪文学研究的重要基石。
在互动环节,同学们踊跃提出问题,冯寿农教授有针对性地进行了解答,他建议大家在研究新兴作家、学术资源匮乏的情况下,精读文本,从多个理论视角去扩充思路和深化研究内容。整场活动交流热烈,冯教授精辟深刻的见解引发大家的阵阵掌声,同学们都表示对20世纪语言学与文学发展之间的频繁互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收获颇丰。最后,冯寿农教授将他的经典著作《文本·语言·主题——寻找批评的途径》和《法国文学批评史》赠予法语系师生,并在扉页上写下美好的祝福,各位师生表示由衷的感谢,讲座结束后大家合影留念。
撰稿人:田思齐、董雨鑫
编辑 : 李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