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

陶家俊教授学术报告会——文学的跨文化接受与现代意识的塑造——论林纾的英国文学话语实践

日期: 2015-06-24

  

 2015 6 24 日(星期三)下午340510 ,在明国310讲堂 ,我院邀请陶家俊教授做了题为“文学的跨文化接受与现代意识的塑造——论林纾的英国文学话语实践”的学术讲座。

  报告内容提要

 中国的英国文学话语实践最有影响、最成规模、最持久也最有坚实的奠基作用的开创工作是由林纾来完成的。特别具有文化启示意义的是,这位奠基型人物的英国文学翻译不仅哺育了整个中国现代文学的作家、学者、思想家和活动家群体,塑造了他们最初的也是最形象的关于西方社会和西方人的想象,也不仅以一种后发却超越的态势呼应了梁启超等发起的文学革命,从而超越了晚清洋务运动的器物科技诉求和变法改革的政治吁请,而且他本人也由此积极地进入现代大学话语场,参与现代文学象征革命的争鸣。经过林纾及其合作者的翻译,到鲁迅、周作人、钱钟书等两代人的接受,英国文学就这样与中国新旧知识分子、与中国的近现代文化象征革命、与诞生中的现代大学以及这个大学体制中发挥着独特作用的英国文学学科形成了跨文化的关联关系。

 陶家俊教授简介

 陶家俊,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文学博士、美国加州大学人文研究所西方批评理论博士后。现任北京外国语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校学术委员会秘书长,英语文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英国文学学会副会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外语学科评议组秘书长,文学人类学研究会理事。主要研究方向:英语文学与跨文化研究、西方批评理论、后殖民研究、文化研究、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承担并完成国家级、省部级、国际合作和横向科研项目十多项;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奖等奖项多项;在本学科核心刊物、CSSCIA&HCI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五十多篇。代表著作:《文化身份的嬗变》(2003年);《思想认同的焦虑》(2008年);《文学、权力与主体》(2011年);《认同的边界:论文化认同与文化转化》(2013年);《认识哈代》(2013年)。主持项目:2005年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思想认同的焦虑:旅行后殖民理论中的对话与超越精神”; 2009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新中国外国文学研究60年”(项目号09&ZD071)子项目“新中国60年阐释学的引进与读者理论研究的考察与分析”;2011年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跨文化的文学场:20世纪中英现代主义的对话与认同”;2010年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摹仿诗学的革命:西方当代后摹仿思潮谱系研究”。科研获奖:《思想认同的焦虑:旅行后殖民理论的对话与超越精神》获北京市第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书写中国,想象中国——论英国现代主义话语中的中国转化》(论文),获辽宁省第三届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成果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