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

“明德致远”系列学术讲座第十三讲车琳教授学术讲座在人大外院成功举办

日期: 2021-01-06


2020年12月23日15:30-17:30,北京外国语大学车琳教授的线上讲座“灿烂的中世纪——法国文学的发生”于腾讯会议平台成功举行。本次讲座由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主办,法语系主任刘海清教授担任主持人,来自校内外的130余位师生参与了此次讲座。



车琳教授现为北京外国语大学法语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法语言文化比较研究会副会长,全国高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法语分委会委员,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法语专家委员会委员,法国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人民文学出版社“20世纪最佳小说”和法国“龚古尔文学奖在中国” 首届评委员会成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法国文学、中法比较文学与文化,迄今发表学术论文约40篇,出版专著《法国象征主义诗歌修辞及其与中国诗歌的会通》(2011)、教材《法国文学简明教程》(2017)等,主编《当代外国纪事1980-2000》法国卷(2015)。



车琳教授首先介绍了法兰西民族的发展史,梳理了法语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展现了中世纪法国文学的整体图景。中世纪法国文学以诗体为主,包括了基督教文学、英雄史诗、骑士文学和市民文学。车琳教授以具体作品为例,逐一为大家讲解了宫廷爱情诗、抒情诗、叙事诗、小说、宗教剧、神秘剧等文学形态的丰富内涵和文体风格,其中包括最早的法语文献《斯特拉斯堡誓词》,以及《圣女欧拉丽赞歌》、《罗兰之歌》、《特里斯丹和绮瑟》、《列拿狐的故事》和《玫瑰传奇》等经典作品。车琳教授还以中国古诗和日本文学作为对照,以跨文化视角解析了中世纪法国文学的魅力。

车琳教授指出,中世纪法国文学反映了复杂的时代特征和社会变迁,一些体裁如武功歌,随着中世纪的结束而消失,一些体裁则发展演化为小说、戏剧等其他文学形式。中世纪文学的价值在文艺复兴时期和古典主义时期长期受到轻视和低估,直到19世纪被浪漫主义作家重新发现。法国文学在诞生和童年时期就呈现出丰富多彩的题材和形式,许多古老的经典作品依然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成为宝贵的文化遗产。

最后,参会的同学们积极提问,车琳教授给予了细致的解答,帮助大家对法国文学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车琳教授的讲座融合了严谨的史料梳理、丰富的文学观点和生动的文本分析,为在场的师生呈现了一场学术和知识的盛宴。至此,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术品牌活动“明德致远”系列学术讲座第十三讲圆满落下帷幕。


撰稿:汪紫莹 许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