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举办“疫情下的中德和中欧关系”线上讲座
日期: 2020-07-02
2020年6月29日19点至21点,中国前驻德国大使史明德接受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德国研究中心的邀请,主讲题为“疫情下的中德和中欧关系”的线上讲座。史明德大使从事外交工作四十余年,曾在中国驻民主德国使馆和驻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使馆工作,也曾担任外交部西欧司副司长、中央外办政策研究局局长等要职。2010-2012年出任中国驻奥地利大使,2012年8月至2019年4月任中国驻德国大使。
此次讲座由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德语系主任、中国人民大学德国研究中心主任张意教授主持。她首先介绍了史明德大使在我国外交事业,尤其是中德关系发展方面作出的贡献,并正式聘请史大使为中国人民大学德国研究中心政策咨询顾问。随后,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郭英剑教授致辞,欢迎史明德大使成为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和中国人民大学德国研究中心的一员。郭院长说,即便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的特殊历史时期,学术交流依然可以发挥重要作用,相信史大使的本次讲座能够给大家带来重要的启发。
史明德大使在讲座中指出,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将催化“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关系的变化正在由量变转为质变、由渐变转为裂变,这将冲击各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其影响是全面深刻的,有些影响才刚刚显现。大使认为,从长远来看,全球化的趋势依旧是不可逆转的,但任何事物的发展总是曲折地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里,民族主义、民粹主义、单边主义等逆全球化的现象可能会有所抬头。
大使认为国际关系中最受关注的是大国关系,他重点分析了现在和未来的中美、中欧关系。史大使指出,由于美国奉行全面遏制中国的战略,中美之间虽然存在合作,但是竞争和冲突日益增加。我们应“丢掉幻想”,做好迎接挑战的准备,坚决捍卫我们的核心利益。相比中美关系,中欧之间存在更多合作共赢的机遇。英国脱欧之后,欧盟的整体实力受到影响,同时也面临着经济不景气、东欧离心力增大等问题。此次疫情使得欧盟原有的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欧美关系渐行渐远,两方在气候变化、贸易保护等问题上分歧严重,在制裁俄罗斯问题以及美国退出世界卫生组织和制裁国际刑事法院相关人员等问题上也立场相左。中欧是可以通过平等对话实现合作共赢的。在全球治理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上,中欧的共识在增加,双方在经贸科技领域合作空间巨大,与此同时竞争和摩擦也在上升。
大使还指出德国在欧盟当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今年下半年,德国担任欧盟轮值主席国,将对推动中欧和中德关系发展发挥重要作用。中德关系向来是中欧关系的“稳定锚”,中德在各领域合作密切,两国完全可以进一步做大合作蛋糕,妥善处理分歧和矛盾,维护两国关系稳步向前发展,并进一步推动中欧关系更上一层楼。
讲座之后,在线师生们就目前国际形势的热点问题进行提问,史明德大使一一作了详细回答,大家收获颇丰。最后,史明德大使引用习近平主席在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大会上的一段讲话作为讲座的总结,也以此激励大家:“伟大梦想不是等得来、喊得来的,而是拼出来、干出来的。我们现在所处的,是一个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时候,是一个愈进愈难、愈进愈险而又不进则退、非进不可的时候。改革开放已走过千山万水,但仍需跋山涉水,摆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面前的使命更光荣、任务更艰巨、挑战更严峻、工作更伟大。在这个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时代,我们绝不能有半点骄傲自满、固步自封,也绝不能有丝毫犹豫不决、徘徊彷徨,必须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勇立潮头、奋勇搏击。”
此次讲座在腾讯会议上举行,校内外师生200余人参加。
撰稿人:外国语学院德语系吴蓓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