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

外语文化节学术系列讲座之《德国难民危机48小时》成功举办

日期: 2019-11-13


2019年11月9日下午5时,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德语系特邀华裔德籍资深记者张丹红老师,并由德国研究中心主任张意教授主持,在明德国际楼310成功举办了题为“德国难民危机48小时”的学术讲座。除德语系师生外,中国人民大学德国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外交人员语言文化中心的徐静华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德国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原中国驻奥地利大使馆文化参赞贾建新先生以及来自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德语专业的部分同学和两位老师也参加了本次讲座。

张丹红老师198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西方语言文学系德语语言文学专业,曾任德国之声经济部高级编辑,是德国之声历史上第一个非母语专栏作家。在欧元危机最剧烈时期,她通过财新网专栏“欧元日记”帮助中国读者了解欧洲货币联盟;她还在欧洲发行量最大的中文报纸《欧洲新报》定期发表有关德国时政和风土人情的文章。2017年2月,她的新著《从查理大帝到欧元——欧洲的统一梦》在中国出版。



讲座伊始,张丹红老师向大家抛出了一个问题:2015年百万难民横渡地中海,德国不但不防守边界,反而将国门敞开。这是默克尔基督徒的天性使她别无选择呢?还是德国政府的一种道德壮举?



对此张老师引用德国作家罗宾·亚历山大(Robin Alexander)在《Die Getriebenen》一书中所提及的观点回答到:德国边界打开的原因不是默克尔或其他某位阁员有意做出的决定,而是在关键的时刻没有人愿意承担关闭边界而带来的责任。对此张丹红老师为大家详细还原了2015年9月11日到9月13日这48小时中,由于无人愿意承担闭关责任,闭关令从撰写到取消的整个过程。因此,难民大量涌入德国境内的状态一直持续了约半年左右,直到2016年3月9日“巴尔干通道”沿线国家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马其顿等陆续宣布对难民关闭边境。据官方数据统计,2015年德国全年接受的难民人数是90万。

接着张丹红老师和大家分享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意外状况的原因。在张老师看来,德国欢迎文化的三根支柱分别是:默克尔难民政策道德化、媒体自愿成为政府的传声筒以及德国老百姓的赎罪意识。

默克尔的难民政策是将道德伦理政治发挥到极致的例子,她不愿意承担关闭边界的责任,因此以人道主义来解释自己的不作为。而德国媒体则重新定义了自己的责任,它们不再是政府的监督者,而是充当了所谓“觉悟不高”老百姓的教育者。2017年6月,德国奥托·布伦纳基金会(Otto-Brenner-Stiftung)针对德国4家跨区域的报纸和85家区域报纸,对2015年2月到2016年3月这13个月中,发表的3万多篇报道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媒体完全聚焦于政治精英,将难民危机变成了一场为执政党政治家举办的研讨会。而实地调查后写出的报道,仅占百分之六。直到2015年深秋,几乎没有一篇报道反应德国老百姓日益增加的忧虑、恐惧和反抗情绪。在涉及不同意见时,也是以一种说教和鄙视的口吻来进行报道。同时作为媒体受众的德国老百姓,他们又恰好背负着二战所留下的负罪感。于是当政治道德化、媒体片面化、与百姓赎罪意识结合在一起时,便形成了德国的欢迎文化,从而促成了近百万人涌入德国境内的难民危机。



在讲座进入尾声时,张丹红老师也指出,这场难民危机不仅仅对德国媒体造成了影响,而且对德国政坛和社会也形成了一些冲击。德国政坛中间力量(基民盟、基社盟、社民党)减弱,两极(绿党、选择党)渐强。同时,大量穆斯林涌入德国所引发的德国伊斯兰化争议也值得大家关注。德国曼海姆大学政治学教授冈瑟·格兰姆(Gunter Gram)认为,数十万人通过失控的边界涌入欧洲国家,完全可以被称为入侵,是非暴力的贫困入侵。“而如何人性化地对待这场入侵,是如今欧洲政治家面临的最大挑战。”张丹红老师如是说道。

在提问讨论环节结束后,德国研究中心主任张意教授对讲座进行了精彩的点评和总结,并为张丹红老师颁发了德国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的聘书。



撰稿人:李硕

摄影:袁悦

编辑:周静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