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大选背景下的民族主义、 民粹主义与记忆文化建构”专家论坛成功举办
日期: 2017-09-27
9月27日,“德国大选背景下的民族主义、民粹主义与记忆文化建构”专家论坛在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501成功举办。此次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与中国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德国联邦议会与记忆文化建构(1990-2015)》课题组主办,中国欧洲学会德国研究分会与中国德国史研究会协办。
2017年9月24日德国举行第19届联邦大选。选举结果显示,默克尔所属的联盟党获得32.9%选票而赢得组阁权,社民党仅20.5%,两大传统人民党支持率总体大幅下降,而成立不到五年的极右翼政党德国选择党却以12.6%的选票首次跻身联邦议会,成为议会内第三大党,并名列自民党、左翼党和绿党之前。极右翼纳粹政党的异军突起,民族主义与民粹主义思潮在德国的再度风起云涌,这一现象出现的历史与现实背景是什么?此次大选结果对于德国的历史记忆和多年来内外政所秉持的民主观、和平观与历史反思观会产生什么影响?中德关系在新形势下将如何发展?德国联邦议会主导下的记忆文化建构在现今多元化社会价值体系下又将面临哪些挑战?原中国驻德大使梅兆荣、中国德国研究会会长顾俊礼教授、中国德国史学会会长邢来顺教授、德国驻华大使馆新闻参赞Schkade先生等20多位专家学者和嘉宾围绕上述问题,发表了精彩的演说和点评,展开了深入广泛的探讨。
外国语学院贾国栋副院长(左)和来炯副院长(中)及赛德尔基金会驻华办事处代表Sprenger先生
论坛开幕式由德语系的中国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德国联邦议会与记忆文化建构(1990-2015)》课题组负责人孟虹老师主持,贾国栋副院长首先代表外国语学院常务副院长王建平教授致辞。他对众多专家学者和德国驻华使馆代表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与衷心感谢,并详细介绍了外国语学院教学和研究发展现状与成果,强调德语和日耳曼学是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的重要学科,学校目前极其重视国际化人才培养,外国语学院的“明德国际”便是其中一个面向全校学生、旨在培养未来能进入国际组织工作的国际化人才培养项目。
中国德国研究会会长顾俊礼教授在接下来的致辞中,首先介绍了9月24日德国大选的最新结果,并结合选择党获得12.6%的得票率及联邦议会93个议席,说明德国最高人民代表机构从左到右、从民主化到极端主义的不容乐观趋势以及对未来德国记忆文化顺利建构的担忧。中国德国史学会会长邢来顺教授在致辞中,指出人类社会存在着历史记忆,德国在20世纪引发了两次世界大战,战后不同的战争记忆建构导致了不同的历史走向,二战后德国淡化民族主义,在理性框架下进行积极促进反思战争和纳粹罪行的记忆文化建构,当下德国在欧洲的领导地位与德国的记忆文化建构有着密切关系。德国驻华大使馆新闻处Schkade参赞在致辞中,首先借中国人民大学建校80周年之际,对我校在文化、教育、科研等领域的发展和所取得的成就表示祝贺和赞赏。他指出,德国第十九届联邦大选刚刚落幕,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即将召开,这种时间上的巧合也为探讨中德关系发展前景提供了良好契机。他结合此次大选结果,强调记忆文化建设在德国的重要性,同时指出其在新形式下所面临的巨大挑战。他指出,德国需要更批判性地对待自己的记忆文化,唯有如此,德国才能正确发展与其他国家的关系,中德关系也才能发展得越来越好。
刘立群教授与陆洋老师
在接下来有关德国大选与历史记忆的讨论中,梅大使首先就“德国新一届大选及其对中德关系的影响”作主旨发言。他结合此次大选,重点从十大方面就组阁可能性和中德关系发展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北京外国语学院德语系刘立群教授在“从‘冷和平’到‘新冷战’——论美俄交恶背景下德国外交的应对”报告中,指出德国战后强调淡化民族国家意识,主张后民族国家,而美俄却强调民族主义,但过度强调民族主义,必然导致国家之间的矛盾加剧,前东德与东欧地区对二战的反思不如西德和西欧深刻和彻底,当地民粹主义抬头也与此关系巨大。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院助理研究员赵柯在“德国治理欧洲的历史与现实”的报告中,指出通过历史的维度来看待德国大选和欧洲未来,便可以发现,德国对欧洲的治理理念与经验是经过长期历史沉淀与积累的。他认为,记忆文化的研究可为探讨德国对欧洲的秩序、经济、政治的建设提供有益的研究框架。清华大学“一带一路”战略研究院博士后研究员陆洋就“德国选择党的选举策略以及未来走向”发表自己的观点,指出选择党的异军突起根植于德国民众对于一系列国内与国际变化的反应中,折射了德国社会在民族主义、民族认同方面与当下社会现实的种种矛盾。
孙恪勤研究员点评上半场专家的发言
在下半场有关历史反思与记忆文化建构的讨论中,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孙立新教授的报告探讨了“联邦德国二战历史记忆范式的‘转型’”问题,认为战争的伤害从来是双向的,大战中的德国并不只是攻击国,同时间亦沦于受害的一方,21世纪新的历史记忆范式应当是“德国人既是施暴者又是受害者”,回忆并牢记德国人在二战中遭遇的苦难,并非鼓励寻衅复仇,而是反省战争的残忍,敦促人们认识暴力、报复、仇杀以及其他种种不道义、不公正行为的巨大危害,尊重他人,珍惜和平,共谋人类社会和谐、稳定、健康发展之道。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所景德祥研究员结合电影作品《他人的生活》和《朗读者》,分析探讨两德统一后历史记忆的变异。他指出,通过两部电影的创作与大众效果,可以看到人类记忆中一种潜在的自我中和与修饰机制,在这种机制的作用下,极端历史经历会被去极端化,变得容易接受。在他看来,这种机制在何种程度上左右着我们的历史记忆,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理论问题。北京大学历史系徐健教授的报告回溯到“俾斯麦形象的历史建构与德意志民族主义”,指出“历史建构”属于后现代范畴,俾斯麦形象的建构很大一部分是围绕德意志民族主义的话题展开的。在历史学家笔下,俾斯麦的形象千变万化,从帝国建立时期的光辉形象到一战时期的战争狂人形象,至第三帝国的革命先驱,二战后则变成了恶棍形象,进入21世纪以来,围绕俾斯麦神话,历史学家开始主张历史客观性,注重冷静看待历史与神话之间的张力。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孟虹老师结合今年七月前往德国联邦议会的调研,图文并茂地介绍了两德统一后联邦议会搬迁至柏林以来,联邦议会国会大厦的多元化文化记忆功能与作用:既是历史记忆场所,也是民主选举、监督政府工作、立法与表达民意之地,同时更是一个重要的政治与历史教育场所。作为重要历史记忆场所的国会大厦,通过大厦内外众多平面与立体空间,凭借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法来展现大厦背后的一系列历史故事,以告诫人民代表不忘初心,良好地履行自己神
圣的职责,并提醒着众多来访的参观者,民主的重新赢得来之不易以及良好维护与发扬光大的重要性。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崔文龙副研究员最后就“抗战类博物馆与中国抗战记忆文化的建构”发表了自己的观点,指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付出巨大民族牺牲,维护了民族独立和领土完整。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我国记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抗战类的博物馆是构建纪念文化的重要场所,对于记忆文化的传承、研究、展示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尤其强调,中德关系是抗战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抗战记忆文化建构中应注重阐释。
此次专家论坛分别由记忆文化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成员、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黄燕芬教授和北京大学徐健教授主持,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孙恪勤研究员和中国德国史研究会会长邢来顺教授分别进行了点评。晚上,参加论坛的专家学者与其他与会成员还在中国人民大学的记忆场所1958餐厅,倾听了课题组学生成员黄超谟和李晓琳有关第三期《德国“记忆文化”建构发展动态研究报告》的介绍。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即将召开,中国人民大学也将迎来80岁生日,值此盛事来临之际,本次专家论坛的举办,旨在与时俱进,为国内“记忆文化”研究提供学术交流平台,推动德国问题、德国史和中德关系的研究工作向前发展。
德国驻华大使馆新闻参赞Schkade先生、法律专员Küchler女士(右)
和首席翻译Wilke女士(中)出席了论坛活动
参加本次专家论坛活动的还有外国语学院负责科研工作的来炯副院长、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祝得彬社长、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德国问题评论员孔杰、德国赛德尔基金会驻华办事处项目负责人Sprenger先生以及北京外国语大学等高校师生和我院德语系研究生、大四及“明德国际”项目部分学生近50人。本次论坛活动得到了2017年度外国语学院“中央高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学科)和特色发展引导专项资金”资助,德语系研一和研二部分研究生参与了会议筹办工作,论坛受到了与会人士的一致高度好评,促进了外院师生与国内核心专业协会专家们的交流,同时也提升了外院的学术影响力。
供稿:王丹妮、方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