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

2019级日语系新生研讨课暨旅日学者张明杰教授讲座活动成功举办

日期: 2019-11-11


2019年10月30日,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特邀浙江工商大学东方语言文化学院特聘教授,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客座教授张明杰教授在明德国际楼206教室举办了题为《日本的中国学研究方法》的讲座。日语系大一新生和研究生参加了此次活动,日语系主任李铭敬老师主持了本次讲座。

张明杰教授于1990年代后期旅居日本,于庆应大学等校任课,主要研究方向是中日文化交流史研究,尤以游记研究见长,同时致力于日本涉华学术研究调查以及文物流失等领域的资料收集和考察,主编《近代日本人中国游记》、《近代以来海外涉华艺文图志》等系列专著。

在讲座开始之际,张明杰教授首先为刚刚进入日语学习的一年级新生介绍了日语专业的相关发展方向,如日语语言学研究方向,日本文学研究方向。同时张教授指出,日语专业学生的发展方向极为丰富,历史学,中国文化研究,法学等都可以是日语系学生未来的发展方向。学生们不应被传统的语言学、文学和比较文学方向所限制。



随后,张明杰教授从清代中国的乾嘉学术谈起,由批判乾嘉学术单纯依赖繁琐的文献考据而忽视了实地调查的学术风气开始,自然地引入了对于日本近代的中国学文献考据和实地考察两者并重的学术方法的介绍。张教授重点介绍了日本的东洋史学研究的权威刊物——《史学杂志》。在介绍东洋研究的学术特色与价值后,张教授开始着重就自己的研究方向——明治时期以来前往中国的日本学者的游记研究。这些研究不仅构建了日本国内中国学研究的框架,也帮助构建了中国近代的历史脉络,甚至成为我国编写相关领域教科书的参考。

作为个案研究,张教授从人类学、建筑学、考古学、宗教学、美术学、地质学六个方面分别介绍了日本明治时代以后鸟居龙藏、早崎梗吉、伊东忠太、关野贞、常盘大定、大村西崖、山田邦彦的中国学研究。这些学者的脚步遍及中国各地,采用当时先进的照相技术,为学术研究保存了珍贵的资料。其细致的考察对研究中国西南少数民族文化、龙门、云冈石窟以及其他历史古迹的研究所做出了重大的学术贡献,而这些成果也为国内外学者在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价值。



在提问环节中,在被问及当下的汉学研究中心在哪里时,张教授认为:“随着近年来我国汉学研究学者的不断努力,此刻全世界汉学研究的中心已经回到了我们中国。”

讲座最后日语系钱昕怡老师对张教授的讲座内容进行了精彩的点评和总结,并指出我们在参照相关史料进行研究时,同时应该考虑当时中国和日本的国际关系,考察日本学者对待中国研究的心态以及这种心态会对相关结果产生怎样的影响的重要课题。最后,张教授指出了相关研究领域的巨大学术空白,并对在座的同学们日后的研究表达了期待。



撰稿人:于孙腾

编辑:周静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