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回顾|“词与世界·Word & World”外国语言文学文化系列讲座第41期——作家研究的概念与范畴
日期: 2025-10-12
10月9日下午,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与世界文学与全人类共同价值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科研能力提升工作坊——“作家研究”系列讲座第一讲,在明德国际楼 501 会议室举办。讲座由英语系刁克利教授主讲,青年教师胡婷婷主持,院长陈方教授、日语系徐园副教授、青年教师任贺贺、博士后万兴及各年级硕博生参与,现场学术氛围浓厚。
本次讲座以“作家研究的概念与范畴”为题,探讨作家研究体系建构与范畴。刁克利教授以 “一张沉思的脸”启发师生思考文学与生命的联结,借“秋天一片红叶的四种感觉”引出文学与作者的第一性原理。人类对文学有特定需求和期待,而作品创作与作者密不可分;作者以独特语言、结构、视角书写时代精神,进而使作品得以传播接受。据此,刁克利教授指出,作家研究是有根基的研究,需建构作家研究体系,搭建作家、批评家、理论家的文学共同体,以探寻理想作者形象、文学作品及全人类共同价值。
谈及作者研究现状,刁克利教授坦言其处于文学理论与批评实践的边缘。系统理论方法缺失、作者研究的误解误用、作者的多重属性和多重存在,加之文学批评侧重文本分析、“作者之死” 影响及现代批评倾向,使作者研究陷入不必言说的困境。据此,刁克利教授提出作者研究的双重任务:回溯作者理论从中心、边缘、消解、重建的轨迹路径;构建完整可行的作者研究新理念与方法,包括作品、传记、文学史、现实、成长、创作、传播、文学理论中的作者研究。刁克利教授强调,作者研究旨在总结作家生成与成就,构建理想作家形象,实则是对作家的生命研究。
刁克利教授的讲座引发热烈共鸣。陈方院长表示,刁克利教授深刻的作者研究与文学赤诚契合工作坊初心。青年教师胡婷婷以“初心”“责任”两个关键词分享心得,认为文学研究者需坚守文学本真与具身经验,发掘研究被忽略的关键之处,反思既定真理。徐园副教授表示,对待过往研究不应简单否定,需以更深刻坚韧的眼光回望。现场同学积极参与交流研讨,充分展现对文学研究的浓厚兴趣。
撰稿:李慧心
编辑:米晓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