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文社科研究中心举办“文明互鉴——日本与东亚的异文化交流” 中日学术交流工作坊

日期: 2021-11-12


2021年11月6日下午,“文明互鉴——日本与东亚的异文化交流”中日学术交流工作坊以线上形式成功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人民大学日本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外国语学院日语系共同举办,中国人民大学高端外国专家小峯和明教授主持开幕并就会议主旨作了说明,日语系主任李铭敬教授进行了总结并点评。来自日本早稻田大学、立教大学、茨城基督教大学、长崎外国语大学、县立广岛大学、进和外语学院、越南升龙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南开大学等国内外高校的专家学者与硕、博研究生等70余人参加了本次会议。

本次工作坊的讨论主题为十六世纪前后日本与东亚的“异文化交流文学”:文化交流,通常被认为是由官方派出使节等正面性的活动,隐含着一种睦邻友好的印象。但实际上,历史上异国间的漂流、被刑流放、由宗教宣传引发的宗教迫害、海盗倭寇的侵略以及由侵略与对外战争引发的人口掠夺与人口买卖等,这些带有负面色彩的文化现象,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属于文化交流的一种。此次会议以此正、负两类异文化交流中诞生的文学,以及超脱现实的“想象文学”为对象,重新思考和探讨“异文化交流文学史”。

会议分为上半场和下半场。在上半场的发言中,小峯和明教授、立教大学铃木彰教授、茨城基督教大学染谷智幸教授和早稻田大学河野贵美子教授分别从“幻想的异文化交流文学”、“漂流记中所描绘的运用肢体语言进行的异文化交流”、“中朝日古典小说中的药材与贸易”、“儒者之间的异文化交流”等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小峯和明教授从慈觉大师圆仁于中国绞缬城所经历的法难故事(往者)以及中世时期于日本西部权重望崇的大内氏始祖——百济的琳圣太子的渡来故事(来者)为主,探讨了超越历史事实的幻想的“异文化交流”文学诞生的原因与意义。铃木彰教授着眼于漂流记中所见的“肢体语言”的相关记录,指出此类作为描绘与异文化相遇的生活记录的文学,有着其自身的历史价值。染谷智幸教授将目光聚焦于成立于17世纪的中朝日的古典爱情小说——《金瓶梅》《九云梦》等,从16、17世纪时期药材等贸易发展的角度,深入探讨了文学作品间的关系。河野贵美子教授以林罗山父子著述中的外交赠答记录为材料,通过以林鹅峰为中心的儒者活动,展现了十七世纪汉字汉文文化圈中异文化交流的底部所流动的汉文化知识传统。

接着,上海外国语大学的陆晚霞教授、南开大学的蒋云斗副教授和长崎外国语大学的松本真辅教授对上半场的发言进行了点评。陆晚霞教授指出“异文化交流文学”这一概念令人印象深刻,尤其是其中提到的通过罪人的流放、军队的远征、侵略、传教、贸易等方式的异文化交流更是令人耳目一新。并以日本中世的隐者庆政上人对《高僧传》中故事的再创作为例,对小峯教授讲演中所提及的幻想的异文化交流史进行了延伸补充。蒋云斗教授从十七世纪“手语”在日本使用的可能性、《金瓶梅》作者与《本草纲目》的关系等方面,与铃木彰教授、染谷智幸教授进行了探讨。松本真辅教授从长崎与外国的贸易(药品等)方面,与各位教授的讲演进行了互动交流。

在下半场的讲演中,目黑将史副教授以琉球和天草为例,阐明了“地域”与“异域”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并指出了今后“异域”故事研究中,多文化共生与文化多样性这一现实课题带来的新的可能性。佐野爱子教授以越南僧传文献《禅院集英》中的外国僧人记录为研究焦点,强调了外国僧人在越南佛教发展中发挥的不可或缺的作用。

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刘妍老师和越南升龙大学的Nguyễn Thị Oanh教授对下半场的发言进行了点评。刘妍老师针对目黑副教授指出的将“琉球”与“天草”视为“异域”的史观,就将“萨摩藩”与“琉球”“天草”视为一体的史观是否存在与目黑副教授进行了探讨。Nguyễn Thị Oanh教授则提供了丰富的文献资料,对佐野爱子教授讲演中出现的越南佛教相关内容进行了补充。

最后,李铭敬教授对本次学术交流的意义和成果进行了总结,肯定了本次学术交流在推进重新审视东亚文学文化史方面的意义。本次中日学术研讨会在与会人员的热烈讨论中落下帷幕。



撰稿:王梦溪 郑一鸣